人们常常说,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还能活下去就已经是最幸运的事了。即便是活了下来,也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害,比如被截肢。据我国最近一次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超过8000万人,肢体残疾人数约为2412万人,其中截肢人群共占了226万。
人们常常说,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还能活下去就已经是最幸运的事了。即便是活了下来,也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害,比如被截肢。据我国最近一次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超过8000万人,肢体残疾人数约为2412万人,其中截肢人群共占了226万。
但遗憾的是,截肢往往不是事情的结束。时至今日,在我国可能仍有约110~160(万人)受到或曾经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为什么我截掉了肢体,但是却截不去疼痛?”
01
▼
幻肢痛还是“幻之痛”
截肢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难以面对的痛苦。但生活中总是不乏勇于面对的勇者,在互联网社群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分享自己体验的朋友。而这些分享当中,“幻肢痛”其实是一个相当常见的词汇。许多涉及主观视角的描述都提到,他们往往感觉失去肢体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仍能感觉到所截除肢体的形状、位置及相应的冷、热和触感,甚至还可以自主尝试活动并支配其活动),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疼痛。
这当然不是某些人口中精神受挫所带来的幻觉,更不是某些玄学领域所称的“灵魂存在的证明”。事实上,早在16世纪,法国外科军医AmbrosePare就首次提出了“幻肢痛”的概念。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幻肢痛属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疼痛性质通常表现为绞榨样痛、刀割样痛或钻孔样痛等,多见于肢体的远端。作为截肢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幻肢痛的发病率高达50%~80%,通常发生在截肢后的1月或1年之内。
02
▼
为什么会发生“幻肢痛”
由于幻肢痛患者主观感受的特殊性,幻肢痛本身天然带有某些玄学色彩,也容易引起关注。但是,幻肢痛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委樊碧发教授。樊碧发教授表示,目前关于幻肢痛的具体发生机制仍有一些争议,其中传入神经阻滞性疼痛是当下比较受到认可的其中一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大多需要完整的神经环路去给予调控,而在截肢这种特殊情况中,由于原有的环路受到了破坏,大脑传出的信号得不到应有的反馈。而这种反馈信号的缺失就有可能以疾病的形式反映到身体上。
上述理论的基础是所谓的“神经可塑性理论”,很多证据表明,截除单侧肢体或传入神经阻滞后会改变躯体感觉及运动皮层的结构和功能,这种改变包括神经可塑性的改变。该理论认为因各种伤害性刺激,如创伤或者疾病等引起的中枢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可塑性变化,会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进而形成“幻肢痛”。
03
▼
萦绕不去的疼痛
前文已经谈到,在截肢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出现幻肢痛的问题。不过樊碧发教授同时也明确指出,很多时候早期发生的幻肢痛是“一过性”的。患者在截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幻肢痛的症状会逐步减轻甚至消失。遗憾的是,在所有的幻肢痛患者中,仍然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的慢性化,最终形成顽固性幻肢痛。
更为严重的是,疼痛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痛苦,更会在患者工作、学习、生活中带来难以磨灭的巨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所发布的疾病编码中,有一类疾病为“痛性残疾”,大意是指部分肢体健全的群体由于严重疼痛而出现的社会受损。而类似的问题同样会出现在幻肢痛患者当中,迁延持续的疼痛往往导致这些人难以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即便这些功能其实并不受其残缺的肢体影响。
04
▼
幻肢痛并非绝症
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当下幻肢痛的治疗路径其实并不十分明朗。樊碧发教授表示,尽管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的一部分幻肢痛得到了有效改善,不同个体使用不同治疗方式所取得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却相当大。想要找到一种兼具通用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方案,任务仍然艰巨。过去他本人曾经有过想要推动建立幻肢痛治疗共识的想法,但由于当下学界的进展有限,尚不足以形成这样一部指导临床管理的规范,因此只能暂时作罢。
不过,受到幻肢痛困扰的群体也无需过于悲观。目前临床已经逐步发展出了药物治疗、手术及介入治疗、行为心理治疗等应对方案,在实际的临床管理中,上述的治疗方案也确实收获了一定的效果。不论如何,积极治疗是有相当可能收获不错效果的。另外,樊碧发教授也坦言,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幻肢痛相关领域的探索仍在不断推进,学界也有更多的研究在进行。相信未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学界或可为幻肢痛的患者带来更多更有效的管理方案。
05
▼
管理疼痛,回归生活
1976年为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疾年”,并确定了“全面参与和平等”的主题。后来,第37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宣布1983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增进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在1992年的时候,联合国通过了创立世界残疾人日的决定,把每年的12月3日设为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12月3日是第31个残疾人日,主题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而在这一过程中,保证残疾人群体免于疼痛困扰,确保社会功能的恢复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疼痛学科的先驱之一,樊碧发教授表示,我国疼痛学科这三十年来的发展还是给我国许多顽固性疼痛的患者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疼痛科的建立和长足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临床体系,使得一大批优秀临床工作者进入了相关领域,而这些人才的涌入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针对性地接受科学且有效的疼痛管理治疗。
2020年,我国发布了首部中国疼痛防控与健康促进战略蓝皮书——《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作为作者,樊碧发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疼痛学科体系已经逐步成熟,以此为基础,未来各级疼痛学科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会进一步建立,以期能够在疼痛科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各个科室认识了解疼痛管理的必要性,惠及更多患者。借此契机,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患者免于包括幻肢痛在内的各种疼痛困扰,恢复正常生活,迈向新的人生。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十六
审校:Catherine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